第299章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99章

 

“陛下,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要建造出一个海晏河清的社会也非一日之功。我们能发现问题,一点点去解决问题,那样的社会就不会离得太远。”

秦越无力地问:“你所在的世界,会有这样的贪官吗?”

“自然也会有,只是我们有相关的制度去选拔官员,约束官员,让他们不敢贪、不去贪。但人心难测,总会有人为了金银财帛铤而走险,这是避免不了的。”

“无患 ,你说我要怎么做,才能让大幽的所有百姓都过上好日子?”

“陛下,你已经做得很好了。只要政令畅通,加强官员监管,这些事会越来越少的。我们慢慢想办法,你别着急。”

“可是,我累了。像赵有乾这样的人,每个地方都会有,可是朕,却不能去到每个地方,为百姓们伸张正义。”

“你不需要亲自去做,你只需要安排合适的人去做。沿海这里虽然贪官多,但仍有清正廉洁的官员,陛下万莫太过悲观,一竿子打翻了整船人。”

秦越叹了口气,握住了她的手:“幸亏有你在。”

两日后,沿海守兵的将领邓如海到了闵县,他虽然是老将,头发已经花白,却精神矍铄,看起来极有活力。

秦越与他深入地交谈过后,赋予了他新的职责。

“朕查出沿海的一些官员结党营私,通通斩了,还有些没有细查,朕也信不过。待朕回京都,会另派一批官员过来接管,在此期间,你以及你麾下的副将便顶在各处监守。”

“这些罪人贪墨的银子都要还给百姓,百姓们交税是按人头,发银子仍就按人头,此事由你们去做。皇后会与你细说方法。”

“沿海这里的好些风土人情与京都不同,若是能从当地推举贤能之士最好,才华是其次,人品最为重要,此事你也要放在心上。”

邓如海认真听着,“臣定不辱使命 。”

贪官们私存的那些海货仍是要被带回京都,以抵以前的欠债。若有节余便换做银粮送回来。

邓如海命将士们敲锣打鼓把闵县的百姓召集在一起,按户籍上的人口数量发放银子,顺道也把相关的政令贴了出来,对百姓们做了讲解。

“当今陛下最是勤政爱民,事事都以百姓为先。赵有乾等贪官欺下瞒上,是罪有应得。沿海守军会暂时监管各位政事,待京都派来新的父母官,我们便能有好日子过了。大家伙儿心中若是有贤能之人,也可向本将推荐。”

“好!!!”

百姓们领了银子,又得知赋税比之前少了大半,乐得找不着北,不少人笑着笑着就泛起了泪花。

好日子快要来了,日子有盼头了。

吴依没有急着走,她和秦越一起去各处转了转,特别去看了那些种不出粮食的田地。

这里的田地水多且粘腻,种不了旱地的小麦,也种不了水田里的稻谷。

她努力翻找着记忆,终于从一档美食节目里翻出了这种地的名字,滩涂。

这样的地里,不应该种粮食,而是应该种海鲜才对。

她记得现代的人们在滩涂里养的是蛏子,只是如何养的,她记得并不太清,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,只要有个思路和方向,通过不断的实践总能把这件事做出来。

还有珍珠也是,在这古代,珍珠全是天然的,可遇而不可求,能否得到一颗珍珠全靠运气,但是在现代,珍珠养殖却已经十分普及。

原理吴依很清楚,但是却没有操作过,也不知道能不能成。

养蛏子和养珍珠的方法被她写了下来,交给了阿义,这两天她已然看出,阿义在当地百姓的眼里很有威望。

"都说靠山吃山,靠海吃海,大海让你们种不出粮食,但也给了另外的机会。江南的稻谷最初也是野生的,人们收集了种子才开始大面积地耕种,海里的水菜也是同样的道理,只要用绳结将它们固定住,也能在大海上大面积地养着。"

“还有这养蛏子和珍珠的办法,我也只是听说,你们多试试,若能成功,你们的生活便会大不相同。”

阿义接过那薄薄的一张纸,对着吴依就拜了下去:“多谢大人,您的大恩大德,闵县百姓永世不忘。”

“快起来,你我都是大幽的子民,一家人不说两家话,陛下减了你们三年赋税,这三年便是你们的机会,好好干,我们都在京都等着你们的好消息。”

“是!”

所有事宜都处理好已是三天之后,吴依等人重新登上了大船,挥别了闵县。

自从把那些个贪官揪出来之后,秦越的心情一直都很沉重,每日都在写着各项章程,似是想找出一个让官员一心为民的万全之策。

吴依看着他在纸上写了又划掉,然后又写,眉头锁得越来越紧,不由有些心疼。

公职人员的体系她并不了解,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公民,她也知道职权分明,监督机制,细声劝着秦越不必着急。

“往日的官员制度能够持续这么多年,自是有它的好处,我们找出其中不合理的进行完善即可。若是不想让一个官员成为当地的土皇帝,不如采用轮换制,也可以不定时地监督。”

“可那些领着监督之职的官员就一定会清正忠诚吗?无患,到过沿海之后,朕竟有无人可用之感。”

“陛下是被一叶障目了,你看看我,不就是你麾下的忠臣之一吗?水至清则无鱼,大幽的官员那么多,有贪官自然也有好官,不管你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成为好官,尽力让好官越来越多便是。”

秦越冷静下来,在纸上写下了重惩贪吏,善待良臣。

吴依对着他竖起大拇指,“奖罚分明,大善也。”

两人回京都的路上又计论了许多,将人才培养、权责分工、奖罚制度理出个大概,只待回到京都逐项完善,大幽的官场风气,必然能风清气朗。

沿海之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,京都派出了大量官员到各地明察暗访,削掉了不少官场毒瘤,抄家砍头举族受损,一时间,民间称快,朝堂警醒,大幽的齿轮开始往新的方向转动。


    (http://jyshuba.com/book/FIC0AE-299.html)

        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jyshuba.com
记忆书吧 我的书架
↑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