漠北的风在入夜后愈发凛冽,卷起的沙砾打在牛皮帐篷上,发出噼啪的声响。林衍站在帅帐外,望着远处篝火堆旁士兵们用餐的身影,眉头微蹙。自三日前在望楼镜事件中遭匈奴游骑伏击后,队伍便沿着北山戈壁的边缘急行,此刻己抵达一处名为 "红柳泉" 的绿洲,暂时休整。篝火的光映在士兵们手中的陶碗上,碗里盛着的,正是他寄予厚望的奶麦压缩饼。
他想起在望楼镜残骸旁,李敢递来水壶时提及的军粮问题。当时王翁正尝试用烟晶替代水晶,而他望着西域地图上 "疑似" 的绿洲标记,深知后勤补给是西征成败的关键。如今这奶麦压缩饼,本是为解决骑兵长途奔袭的口粮问题,却在推广后出现了新的麻烦。
"将军,陈武校尉求见。" 亲卫的通报打断了他的思绪。
陈武走进帅帐时,脸色带着明显的忧虑。"将军,又有十几个弟兄腹泻不止,军医查看过,说是与那奶麦饼有关。" 他指向帐篷外,"昨夜值夜的弟兄几乎都跑了趟茅厕,腿都软了。"
林衍心中一沉。自朔方改良马奶干与炒麦粉制成压缩饼以来,这 "战神粮" 的雏形曾让他欣喜不己。在漠北战役中,士兵们靠着它减少了对后勤的依赖,可如今为何会出现腹泻?他走到案几前,拿起一块剩余的压缩饼,放在鼻尖轻嗅。奶香与麦香混合,并无异味,但指尖触到饼体时,却感觉到一丝不易察觉的潮湿。
"取些饼屑来。" 林衍吩咐道,同时翻开随身携带的《氾胜之书》,目光快速扫过关于粮食储存的章节。书中提及 "麦粉遇潮易生虫,需曝干密封",但这奶麦饼用动物膀胱皮囊密封,按说不应受潮。
陈武将饼屑放在陶片上,林衍借着烛光细看,发现碎屑中混有少量凝结的乳块。他突然想起在朔方试做时,部分马奶干并未完全脱水,高温下可能产生变质。"是马奶的问题。" 他喃喃自语,"汉人体质,本就多有乳糖不耐,脱水不彻底的马奶干,遇热发酵,岂有不腹泻之理?"
这一发现让他想起现代营养学知识,乳糖不耐受在东亚人群中极为常见,而汉代并无相关认知。他当初改良时,只考虑了能量补充,却忽略了体质差异与加工工艺的缺陷。
"传王翁来。" 林衍站起身,走到悬挂的西域舆图前,指尖划过 "红柳泉" 的标记。这里距朔方尚有千里之遥,若军粮问题不解决,西征计划恐将受阻。
王翁佝偻着背走进帐时,手里还拿着未完成的烟晶镜片。"将军,烟晶果然不易裂,只是..."
"奶麦饼的事,你可知缘由?" 林衍打断他,将饼屑递过去。
王翁凑近细看,又捻起一点放入口中品尝,眉头立刻皱起:"这奶干... 好像有点酸。莫不是发酵过头了?"
"正是。" 林衍点头,"马奶干脱水不足,与炒麦粉混合后,在皮囊中受热发酵,产生乳酸,常人食之,必腹泻。" 他顿了顿,目光落在地图上的 "河湟谷地" 标记,"你可知道,羌人常用一种青稞炒面,耐储存且易消化?"
王翁眼睛一亮:"将军是说,用青稞代替部分麦粉?"
"不仅如此。" 林衍走到沙盘前,用匕首划出一道弧线,"青稞性温,能中和马奶的寒性,且炒后更易储存。你去收集所有青稞,炒制后磨粉,与脱水彻底的马奶干按三七比例混合,再试试。"
接下来的两日,红柳泉绿洲的空地上架起了数十口铁锅。林衍亲自监督,看着士兵将青稞倒入锅中,用木铲不停翻炒。空气中很快弥漫起焦香,与马奶干的酸甜味混合,形成一种奇特的香气。王翁带着工匠们将炒好的青稞粉过筛,与彻底晒干的马奶干碎末混合,加入少量蜂蜜调和,再用木模压制成饼,最后在阳光下暴晒三日。
试吃的那天,林衍特意选了十名曾腹泻最严重的士兵。当他们接过新制成的压缩饼时,脸上还带着疑虑。一名叫张五的士兵咬下第一口,眼睛突然睁大:"将军,这饼... 不酸了,还有股麦香!"
三日后,林衍观察这些士兵的状态,果然再无腹泻现象,且体力恢复明显。他拿起一块成品饼,对着阳光细看,饼体坚实,表面布满细密的气孔,轻轻一掰便发出清脆的断裂声。"好!" 他忍不住赞叹,"就叫它 ' 战神粮 '!"
这一改良不仅解决了腹泻问题,更意外发现青稞的加入让压缩饼的能量密度更高。林衍立刻下令,将剩余的青稞全部炒制,同时派遣快马回朔方,命人在郡城附近建立军粮作坊,大规模生产。
"将军,作坊建在哪里?" 李敢问道,他刚从探路归来,甲胄上还沾着戈壁的红沙。
林衍指向地图上朔方郡的一处废弃营垒:"就用当年卫青大将军留下的旧屯垦区,那里靠近水源,又有现成的窑洞可作仓库。记住,作坊要分三重:外坊制饼,中坊储存,内坊研磨,非核心工匠不得入内。" 他想起霍光的密信,特意强调了保密措施。
半月后,当队伍抵达朔方郡时,军粮作坊己初具规模。数十座土窑日夜烧制,空气中弥漫着炒青稞的香气。林衍走进内坊,只见工匠们正在调试一种新式石磨,将青稞磨成更细的粉末。王翁兴奋地汇报:"将军,按您说的,先炒后磨,粉更细,饼也更紧实。现在一日能出两千块!"
林衍拿起一块刚出模的战神粮,用指甲掐了掐,硬度适中。他想起《汉书?食货志》中 "羌人以青稞为粮,耐饥寒" 的记载,这才确信自己的改良符合古法。"传我将令," 他扬声道,"每队每日发战神粮三斤,旧奶麦饼留作备用。作坊每月需向各营输送五万块,不得有误!"
作坊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军粮问题,更意外带动了朔方的经济。当地百姓见青稞能制成如此耐储存的干粮,纷纷效仿,原本滞销的青稞价格大涨。林衍趁机推行 "代田法",指导百姓改良耕种,进一步稳固了后勤基础。
然而,就在战神粮量产之际,一封来自长安的密信送到了林衍手中。亲卫队长陈武脸色凝重:"将军,霍光府的人在打探作坊的位置和产量。"
林衍展开密信,火漆印上的双鱼纹与他在盐铁查弊时见到的如出一辙。他冷笑一声,将信投入火盆:"告诉作坊总管,增设暗哨,所有运输队改走匈奴旧部废弃的牧道,每日换路线。"
夜色渐深,林衍站在作坊的瞭望塔上,望着下方灯火通明的窑场。战神粮的香气混合着泥土的气息,让他想起漠北战场上士兵们疲惫的脸庞。这小小的压缩饼,不仅是粮食,更是西征的希望。他知道,霍光绝不会坐视后勤稳固,接下来的日子,作坊必将成为新的战场。
"将军," 李敢走上前来,手中捧着一块刚出炉的战神粮,"弟兄们都说,有了这粮,就是走到安息也不怕!"
林衍接过饼,感受着它的温热。"告诉弟兄们," 他望向西域的方向,"战神粮能让我们走得更远,但真正让我们必胜的,是这里。" 他指了指自己的心脏。
远处,传来工匠们劳作的号子声,与风掠过戈壁的呜咽交织在一起。林衍知道,战神粮的成功只是开始,接下来,他不仅要面对匈奴的铁骑,更要防备朝堂的暗箭。而这座军粮作坊,将成为他铁血征途中,最坚实的后盾。
当第一缕晨光洒在作坊的土窑上时,林衍己策马启程。他回头望了一眼那片升腾着香气的建筑群,心中默念:霍光,你的算计,从现在起,该变变了。而西域的风沙,也即将迎来这支带着战神粮的钢铁之师。
(http://jyshuba.com/book/HFBIJB-35.html)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jyshub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