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章 命运的岔路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3章 命运的岔路

 

安南火车站,月台上人头攒动,汽笛声尖锐地撕扯着离别的空气。

林家倾巢而出,为即将远赴北平、踏上“锦绣前程”的林宇豪送行,场面堪称隆重。林振邦一身考究的深色长衫,与几位特意赶来相送的亲戚、好友谈笑风生,言语间满是“鹏程万里”、“党国栋梁”的期许。老爷子林崇德拄着拐杖,由人搀扶着,虽不多言,但眼中精光闪烁,对孙子的“登堂入室”显然志得意满。母亲周氏则拉着林宇豪的手,眼圈泛红,絮絮叨叨地叮嘱着“注意冷暖”、“按时吃饭”的家常话,声音哽咽。弟弟林宇翔站在一旁,神情复杂,既有对兄长的敬重与不舍,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。林家的女眷、旁支亲属围在周围,形成一个小小的、引人注目的圈子,七嘴八舌地说着祝福和奉承的话。

林宇豪仍身着墨绿色军常服,身姿挺拔,在一众华服中显得格外醒目。他耐心地回应着每一位家人的关切,与父亲和长辈们得体地寒暄,拥抱母亲,用力拍了拍弟弟的肩膀。他的脸上维持着得体的微笑,眼神却在不经意间,一遍又一遍地扫过月台上熙熙攘攘的人群,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、焦灼的期待。

她在哪里?这个念头如同藤蔓,缠绕着他的心。昨日城西老槐树下的离别太过仓促沉重,那条深灰色的围巾此刻正妥帖地放在他随身的皮箱里,带着她的体温和心意。他渴望在离开前,再看她一眼,哪怕只是一眼。他搜寻着每一个相似的背影,目光掠过攒动的人头,却始终没有捕捉到那个清瘦、倔强的身影。一丝难以言喻的失落,悄然爬上心头。

就在林宇豪视线难以触及的月台另一端,一根粗大的廊柱后面,宋时莹将自己缩在阴影里。她穿了一件不引人注意的老式旗袍,外面罩着一件月白色的薄短衫,与月台上衣着光鲜的林家人群形成了刺眼的对比。她靠着冰冷的柱子,仿佛要将自己嵌进去,只露出一双含泪的眼睛,死死地盯着远处那个被簇拥着的身影。

眼泪无声地滑落,在她苍白消瘦的脸颊上留下冰冷的痕迹。她的心,早己被命运反复蹂躏得千疮百孔——父亲宋世安的猝然离世,如同抽走了家族的脊梁;紧接着家兄挥霍无度,陷入家产败尽的噩梦;母亲一夜白头,在困顿中苦苦挣扎;曾经门庭若市的宋府,转眼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破落户。每一次与亲人离散,送走亲人爱人,都像一把钝刀,在她心上反复切割,留下斑斑血迹,伤痕累累。

林宇豪的离开,对她而言,无异于在心头的旧伤上,又狠狠剜去一块血肉。她不敢光明正大地走上前去送别,她怕看到林家人或探究、或轻蔑、或怜悯的目光,那会让她无地自容,更会让林宇豪难堪。她也怕自己会控制不住,在众目睽睽之下失声痛哭,那脆弱的伪装一旦撕开,她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力气重新拼凑起来。

可是,不来,她又怕留下终生遗憾。在这战火硝烟随时可能吞噬一切的年月。每一次分别,都可能成为永诀。她怕今日一别,便是天涯永隔,再无相见之期。这份深入骨髓的恐惧,最终战胜了所有的羞怯和顾虑,驱使着她如同梦游般,双腿不听使唤地来到了这喧嚣又令人心碎的站台。

“呜——!”汽笛再次长鸣,尖锐而急促,催促着旅客上车。

林宇豪的目光最后一次带着深切的期盼扫过人群,依然一无所获。他眼中的光芒彻底黯淡下去,被浓浓的失望和落寞取代。他深吸一口气,压下翻涌的情绪,转身,郑重地向家人鞠躬告别。在母亲压抑的哭泣声中,在父亲殷切的注视下,他提起皮箱,迈着军人特有的沉稳步伐,走向那列即将载着他驶向未知的墨绿色车厢。

就在他踏上踏板,即将进入车厢门的那一刻,他仿佛心有所感,猛地回头,锐利的目光如同实质般射向月台角落那根廊柱!

宋时莹在他回头的瞬间,如同受惊的小鹿,猛地将身体完全缩回柱子后面,心脏狂跳得几乎要撞出胸腔。她死死捂住自己的嘴,不让一丝呜咽泄露出来,只有泪水更加汹涌地奔流。

林宇豪只看到柱子边缘一闪而过的、模糊的衣角,和似乎有个人影迅速隐没的晃动。是幻觉吗?还是...…真的是她?他怔怔地站在车门口,目光锁定那个角落,久久不愿移开。乘务员焦急的催促声在耳边响起。

“哥!上车了!”林宇翔在下面喊道。

林宇豪猛地回神,再深深看了一眼那个空无一人的角落方向,眼神复杂难明,最终一咬牙,转身决绝地踏入了车厢。车门“哐当”一声关上,隔绝了内外两个世界。

列车缓缓启动,发出沉重的喘息声。林家人在月台上挥手,大声喊着祝福的话语。林宇豪站在车窗边,隔着玻璃,努力向外张望。月台飞速后退,景物模糊。

柱子后面,宋时莹终于无力地滑坐在地上,背靠着冰冷的墙壁,无声地恸哭起来。肩膀剧烈地耸动着,仿佛要将所有的痛苦、委屈、不舍和绝望都哭出来。她看着那列承载着她心上人的火车,一点一点加速,最终消失在视线的尽头,只留下两道冰冷的铁轨伸向未知的远方。

这一次的分离,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令她心如刀绞。不仅仅是因为空间的距离,更因为她清晰地预感到,这列驶向北方的火车,载走的不仅仅是林宇豪的人,更将载着他驶向一个与她截然相反的方向。他即将踏入的,是国民党党部的核心,是那个她所厌恶的、代表着压迫、腐败和即将掀起更大内战的权力机器。而她,宋时莹,在经历了家破人亡、看透了世态炎凉、感受了底层疾苦之后,她的心,早己在痛苦中淬炼,在黑暗中摸索到了新的光亮——那便是无数热血青年为之呐喊、为之奋斗的民主与进步的事业,是追求和平、反对内战的洪流。

她扶着冰冷的墙壁,艰难地站起来。擦干眼泪,尽管眼眶依然红肿,但那双曾盛满泪水的眸子里,却渐渐燃起一种前所未有的、近乎悲壮的坚定。她知道,她和林宇豪,终究要因信仰的不同,而走上两条无法交汇的道路。这次分离,不是终点,而是各自奔赴不同战场的起点。

在这极致的痛苦之后,一种决绝的力量在她心底破土而出。她不再犹豫,不再回头。拖着沉重的脚步离开车站,向那个在她心中播下曙光的安南女中走去......

校园里,那些她曾经参与油印的传单、那些讨论时局的秘密集会、那些呼唤和平与民主的口号……此刻在她眼中,不再是模糊的理想,而是她必须投身其中的、真实而迫切的斗争。

从这一天起,宋时莹的身影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学生集会的前排,她的声音在游行队伍中更加清晰响亮,她的笔在油印机上刻下更加犀利的檄文。她义无反顾地将自己单薄的身躯和燃烧的灵魂,彻底投入了青年学生民主爱国运动与革命斗争的洪流之中,在这硝烟弥漫的时代,寻找属于自己的救赎与光明的未来。


    (http://jyshuba.com/book/HFFBDB-40.html)

        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jyshuba.com
记忆书吧 我的书架
↑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