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老三媳妇,你等一下”
姚金枝被叫住,“咋了,娘”
“这是昨天收的二十几个篮子,你看看行不行”
向春华从堂屋里连着搬了两趟搬出来二十几个竹篮子,有大有小,姚金枝凑过去帮把手,把竹篮子都摆在地上,趁机让商城检查成色。
拎起一个明显质量更好,也更漂亮的竹篮子与其它的对比看了看,这个篮子成色好,连积分都比其他的给的多。
“娘,咋这个篮子编的比其他的要好”
不用看她说的是哪个,向春华就知道是谁编的,语调上扬,“还能是谁,是你爹编的”
自从知道竹篮子可以卖钱,老头子编起来比以往更用心了,这不今日才嫌孙子们砍的竹子不好,非要自己上山亲自选好竹子这才摔了一跤。
撕破了裤子,露个大腚叫人看笑话。
公爹沈来福听到自己出糗的事情被婆婆又拿出来说,气急败坏的声音从里屋传来,“你这老婆子,咋啥都往外说”
尤其是当着几个儿媳妇,孙媳妇的面翻来覆去的说,本来想出去干活的人,这时候也不好意思出去了。
红着一张瓜皮老脸躲在被子底下,只等人都走了再说,。
向小凤噗呲一声笑出来,被向春华瞪了一眼,压低声音憋着笑说,“老头子不好意思了”
向小凤忍俊不禁,“娘,那你还跟我们说”,
向春华:“不说清楚,大家兴师动众的跑来,大家看着还不以为是出了什么的大事”
怕是再晚点,哭丧的人就要上门了,提前把老二家的打发出去,沿路的村里人得知没事自然就回去了。
“粗蔑篓细蔑篮,山脚竹硬,山腰竹韧,山顶竹脆,竹篾越老越耐用,竹要三年才成器......”
沈来福每次教导孩子们编篮子的时候,就会把蔑匠需要牢记的几句话反反复复的念叨,多年下来向春华虽然大字不识,也早就倒背如流。
向春华:“所以你爹才要冒着雨去砍竹子,都忘了之前说过下雨天不能砍竹子的事了”
还不是为了多挣几个钱,改善一下家里的生活。
里屋的沈来福心里五味杂陈,村里擅长编篮子的人不在少数,自从昨日确认能用篮子卖钱,大家都不管下不下雨都要去砍竹子。
下雨天反而比晴天还忙。
想亲自出去介绍一番自己的篮子,偏偏刮破的裤子还没补好,只能挎着脸窝在床上,期望姚金枝赶紧走,走了后向春华给他把裤子补好,自己好起来继续编篮子。
向小凤两个儿媳妇带着孩子在廊下浆洗缝补衣裳,但竖起的耳朵时刻关注着堂屋的情况,想听清楚自家男人编的篮子能得多少钱。
虽然钱到不了她们手上,但是奶奶有了钱,总归能用几分到她们身上。
向春华提起三个成色差一点的篮子,“喏,这是你大哥和两个侄子编的,就是比你爹编的差一点”
正在一堆竹子中间劈篾丝的沈修年抬起头,嬉皮笑脸的开玩笑,“奶,既然我编的不好,那我就不编了啊”
还不等向春华发火,向小凤就冲过去拎着儿子的耳朵,“臭小子,还敢偷懒,你不媳妇儿子吃啥”
“哎哎,疼”
“我也没说不干了,就开个玩笑嘛”
婆婆家里的氛围明显比自己家里的好了不是一星半点,足以看出婆婆向春华持家有道。
若不是原主性子不好,一首以来作生作死,也不至于把家里搞成这样。
想到家里那几个性格各异的儿子儿媳,还有视她如魔鬼的大孙女。
哎!
任重道远啊!
“这二十几个篮子我就先拿走了,多谢娘帮我收货”姚金枝转过身去把手伸进荷包里,偷偷从储物柜拿出二百文铜钱,
“娘,这是后面的收篮子的钱,您先拿着,不够再叫修年他们去找我拿”
短短两三天,西百文钱就这么爽快的拿出来,一点马虎眼都不眨,向春华脸色复杂,并没有接过来。
反问道,“你这生意真能成?”
“这几日光收篮子就几百文撒出去了,现在全村人都在编篮子,到时候花的钱就更多了”
竹篮子的收益远大于此,姚金枝丝毫不慌,“娘,我心里有数,别担心了”
“我担心啥,我是怕到时候你卖不出去,反倒来找我老婆子麻烦”
向春华的担心不无道理,虽然这几日姚金枝看着很好说话,讲道理的样子,谁知道哪日就会现原形。
大家心里都绷紧了一根弦,时刻提防着姚金枝闹幺蛾子。
这也是姚金枝选择婆婆帮她收货的原因,除了她还真没人敢接这个活。
“你心里有数就行,别到时候不赚钱了,来找我麻烦,到时候我可不依你的”,向春华坦然的将钱收走,“钱数和篮子数量你自己要记好,别到时候说钱数对不上”
姚金枝静静听着老太太念念叨叨,笑着说,“我心里有数着呢,娘”
其实向春华有自己的一套记账方法,她做了不少的竹签子,根据长短来记三种篮子收了多少个。
收了一个就放一个竹签子在屋里的框子里,每日睡前都要数上几遍,跟钱数对得上才能安心睡觉。
为了不让大家怀疑,又过了两日姚金枝打算把收来的竹篮子假装运到城里去卖了,好安大家的心。
提前一日包了吴瘸子的骡车,第二日一早家里人帮着把快一百个竹篮子放上车。
沈修武担心的说,“娘,要不我跟你一块去吧,这么多篮子您和五弟也搬不动啊”
其实他担心万一卖不出去,还要再搬回来。
姚金枝急忙挥手,“不用不用,正好让小五锻炼锻炼身体,你们回去干活吧,我们走了”
可不能再让人跟着了,时时刻刻被盯着还怎么在商城里换东西。
这些篮子能换好几千积分,今天又能换几两银子了。
上次买回去的肉和拿出来的粮食都己经吃完了,必须得找借口再弄点出来,不然粗粮实在是吃不惯。
带上沈修竹是因为可以把他打发到书店去,没有人盯着姚金枝活动就方便多了,而且沈修竹一门心思扑在读书上,颇有些两耳不闻窗外事得到样子。
(http://jyshuba.com/book/HFIDAF-34.html)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jyshub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