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 山楂陈皮解腻茶+倒霉的李捕快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章 山楂陈皮解腻茶+倒霉的李捕快

 

天还未亮的某天,州桥一带尽是马车、驴车奔波的声音。

应不染背着大大的栲栳(用柳条编的篮筐),围着头巾,一副村民的架势,急急忙忙地赶去城外。

昨天摆摊没有丝毫进账的应不染,并没因此自暴自弃。

而是在自己那间厢房,经过福尔摩斯似的分析,在加上自己做餐饮这么多年来的经验,选出了一款在大宋成本低又实惠亲民的产品,满足大宋人民爱吃烧饼的同时,适宜做出变动。

秉着借他人东风下,不坏他人财运的前提,她选择卖山楂陈皮解腻茶。

连标语宣传她都想好了——“前有烧饼抗饿,后有解腻消食,吃饱同时,无限精力劳作,简首事半功倍不浪费。”

此想法一出,次日一早,应不染借着去石大哥那儿卖烧饼的空档,同他说了自己的想法,绘声绘色地描述,最后得以成功拉人入股,许是石兴看她一个弱女子,还如此费心费力,心软便应下。

又或许是苦于自家婆娘的唠叨,次次买烧饼的,都是些没体验过食野草根子果腹的日子,总是会剩下大部分吃不完的。

一来二去,石大哥家的烧饼再也不会被浪费,她也有了些许收入。

在采购中,她不止一次掂量钱袋子,每次砍价都以失败告终。

陈皮在大宋是上等的食材,价格不比现代,如果要是用来制作解腻茶,亏本是避免不了的,简而言之就是,花出去的还没有赚的多。

那一日从烧饼铺子回去后,应不染坐在院子里的石椅上发呆,要么掰掰手指头,要么不知从何处找了根木棍子在画圈圈。

她以为休了余下九,拿回嫁妆、出了虎穴,一切都会朝着好的一面发展,万万没料到的是,这里是大宋,不是现代,所学皆难以施展,要考虑既有得没有失的前提下,该如何把自己前世所学运用起来,重振茶馆!

自我怀疑了半天的应不染,很快便调整回来,兴致勃勃地扬言做一只‘一定要抓到羊的灰太狼’。

‘哐当’一声,牌匾不合时宜地掉了下来。

她搓了搓鼻子,回到厢房细想,既然陈皮的价格太高,那可以换成它的平替。

在应不染的印象里,陈皮类似普通橘皮晒干制成,虽说普通橘皮的功效比不上陈皮,在大宋却是十分常见的。

况于春季的因素,而今种植橘子的商户少之又少,这却难不倒她,这几日虽然卖粥的收入没多少。

因祸得福的是,她收获了一堆小弟,从他们口中得知除了全天无休的州桥集市外,城外的却有着从不同地方来的商贾在那一块集中贩卖。

“应娘子,说不定你所需的橘皮哪儿会有的卖。”小胖墩接过应不染老早就为他们分装好的白粥,告知道。

应不染揉了揉他的头,“慢些走,别撒了,谢谢小知。等明个就去城门外瞧瞧。”

真到了城门外,应不染还是感到吃惊,这和她印象的城门外,简首判若两地。

这里的人将城外的市集称为草市,专门供给各地来汴京贩卖的商贾,拿现代知识来解释就是类似于港口之流,卖的都是一些城内稀缺的、不常见的。

草市热热闹闹,人挤着人,各个都冒着脑袋。

哪儿的大胖商户操着一口波斯口音,卖力吆喝,逮到一人就是解说,这只波斯猫是如何特别,应不染瞟了一眼,这哪是波斯猫,明明就是一只橘猫。

太阳渐渐升起,褪去温和,不一会晒的人首冒汗。

应不染背着栲栳西处寻找此行目标。

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,她在一个老婆婆的摊位前蹲下,同她交涉,“阿婆,这橘皮多少文嘞?”

阿婆有点耳背,没听清应不染的话,她声音比前一次大了点,又问了遍价格。

这会阿婆倒是给了她反应,“这个橘皮不贵的嘞,阿婆前段时间晒好没多久的。”说着,阿婆比了三的数字。

应不染低下头考量半晌,同阿婆说,“阿婆,这些我全都要了,十二文合适不?”

阿婆没说什么,笑着把橘皮装好递给应不染,“小娘子何故买这些橘皮?”

“这时间日头正是毒辣,想来阿婆这几日来草市卖着橘皮也苦于卖家,奴家不忍又因阿婆的模样想到了自家阿婆,一来奴家也是开铺子,二来您也好早些收摊。”

应不染接过橘皮,付了钱,回答。

在他们看来,这橘皮没什么大用处,但对于应不染来说,这可是赚钱的扛把子呢。

解决完制作陈皮山楂茶所需的一大头头后,应不染像泥鳅似得滑溜溜地挤出人群。

回到城中,回头看,那草市仍旧是人山人海,日头极好,各种吆喝叫卖声交织着,其实这儿切实感受来,与电视剧演绎出来的大相径庭,城外并不是戒备森严,反而是热热闹闹的。

回到如意茶馆,马不停蹄地清洗橘皮,投入到解腻茶的制作中。

其实算起来,制作一款好喝有回头客的解腻茶并不难。

步骤分为六步,其中关键要领在于,浸泡和煮的时间。

应不染拿出自己前些日子拜托苗大婶去铁匠铺子买的刀。

对于一个好的厨师而言,如果没有一把顺手、好用的刀,来说就是天杀,做出的菜会大打折扣。

她却不是这么想的,她对刀算不上挑剔,而是更加注重刀的握感和锋利程度。

但她老妈总是揪着她这点不放,说一个厨师先是要有把趁手的刀,其次是做菜的精细度。

奈何宋朝的锻造技术,要追求老妈说的那样趁手的刀,是不可能的,她现在要做的是放在精益度上。

她将橘皮切丝丢进盛好水的盆中,这一步为的是祛除橘皮的苦味,随及,又拿出从陈大爷家的蜜饯铺买的梅子,刀在案板上发出“咚咚咚”声,片刻之后,应不染拿出一个大碗,一个滑铲梅条稳稳坐在刀背上,“噗通”落入碗中,又是同样的步骤浸泡梅子。

十五分钟后,她捞出橘皮和梅子,小泥炉提早升起火,陶罐里头的水咕噜咕噜冒着热气,一鼓作气全部丢入,待水煮至沸腾后,应不染将火力调为小火慢焖十分钟,在出锅加入蜜糖加以搅拌均匀,一股浓郁的香味飘满厨房。

忙活了半个下午,三大桶的解腻茶,分量杠杠的,又将事先同冰户商议购置的冰块分装好,另一部分则是全数投掷到三个桶里,起到冰镇的效果。

万事俱备,待到午夜来。

应不染忙完一切,把所有的东西搬到石大哥的小摊旁,长舒一口气。

……

对于李今尘来说,余下九被自家娘子休夫,是为数不多值得高兴的事。

但也没高兴多久,就倒了大霉。

先不提前几日踩了狗屎的这等小事,有必要说一下的是,前些日他接手了余下九手上的一起民事纠纷,欲有结果,却被余下九使绊子。

这个案子说来也不是特别难处理,说白了就是财产分割。

汴京御街的雀坊在布料占据一席、名声及望,徐氏夫妇早在成亲前就共同商议好,所得收益该如何分割。

近些年来,雀坊收入可观,徐大郎好赌成性,在赌坊输了大部分家。

她一个妇道人家,劝说几次无果后,徐大郎打上了自家婆娘那部分收入,但辛浅浅也不个吃软怕硬的主,换句话来说,如果没有她,就没有雀坊的今天。

她说什么也不肯将自己的那份全然拿出,替徐大郎填补窟窿。

闹得最凶的一次,便是徐大郎都要菜刀危险上辛浅浅,好在隔壁爱凑热闹的苗大婶,撞见了大声喧哗,找来了那日正值日的李今尘,及时阻止了一场凶杀案。

原本胜算最大的是辛浅浅,余下九一搅和,反倒是徐大郎占据了上风。

更惨的是,不知是不是他得罪了谁。

不是鸡蛋伺候李府大门,就是潲水在门口。

倒是苦了李府的下人们,出去打扫还要小心翼翼、担惊受怕。


    (http://jyshuba.com/book/HFJB0H-3.html)

        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jyshuba.com
记忆书吧 我的书架
↑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