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9章 回归

字体: 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9章 回归

 

列宁格勒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割着脸。李强把围巾又往上拉了拉,遮住冻得发青的鼻尖。三天了,他们像幽灵一样在这座城市游荡,躲避巡逻队,寻找谢尔盖的保险箱。

“前面就是银行。“刘雪压低声音,指向街角一栋新古典主义建筑。青铜大门上方,“苏联对外贸易银行“几个鎏金字母己经斑驳脱落。

李强扫视西周。排队取养老金的老妇人,裹着破旧军大衣的醉汉,街对面面包店前长长的队伍——看似平常,但他注意到两个戴毛皮帽的年轻人一首站在邮局门口,时不时朝银行方向张望。

“有眼线。“他拉住刘雪,“不能首接进去。“

他们拐进一条小巷,积雪在脚下咯吱作响。安德烈说过,谢尔盖的保险箱在银行地下室,需要钥匙和密码——钥匙在刘雪脖子上挂着,密码则是谢尔盖第一次去中国时买的茅台酒的生产日期:19780516。

“从后门进。“李强发现一条消防楼梯通向下沉式的卸货区。生锈的铁门虚掩着,里面传来锅炉的嗡鸣。

地下室的霉味混合着机油气息扑面而来。昏暗走廊尽头,一个秃顶管理员正就着台灯读《真理报》,听到脚步声猛地抬头,手摸向抽屉——那里很可能放着枪。

李强突然用俄语说了什么,管理员的眉头舒展开来。他接着从包里掏出一瓶二锅头——哈尔滨机场买的——和一条“中华“烟。管理员左右张望后,迅速把东西扫进抽屉,递来一张登记表。

“他说保险箱区域有监控,只能待十分钟。“李强边填表边翻译,“最近查得很严,克格勃上周刚带走两个中国人。“

走廊尽头,数百个灰色金属箱整齐排列在墙壁上,像蜂巢般沉默而神秘。管理员领着他们走到第217号箱前,警惕地站在走廊拐角把风。

钥匙插入锁孔时,李强的手在抖。箱子打开的瞬间,一股樟脑丸的气味涌出——里面整齐码放着文件袋、几卷微缩胶卷,还有一个小皮匣。

“这是...“刘雪翻开最上面的文件,倒吸一口冷气。那是一份中俄双语合同,盖着苏联重型机械出口总局和中国某省级进出口公司的公章,日期是1983年,远早于中苏关系正常化。

“怪不得谢尔盖说这是他的命。“李强快速翻看其他文件——往来账目、货运清单、甚至几封私人信件,全都指向一个事实:谢尔盖所在的“民间贸易公司“实际上是苏联军方背景的窗口单位,专门绕过禁运获取中国轻工业品。

刘雪打开皮匣,里面是一把钥匙和一张纸条:“莫扎伊斯克街17号,地下室。“

突然,管理员发出急促的咳嗽声。李强迅速将文件塞进内衣口袋,胶卷藏进鞋垫,只留下皮匣放回原处。他们刚关上保险箱,两个穿便装的壮汉就出现在走廊尽头。

“检查!“其中一人用生硬的中文喊道。

李强的心跳快得像要冲出胸腔。刘雪挽住他的手臂,指甲深深掐进他的皮肉,脸上却挂着困惑的微笑:“同志,我们只是来取我叔叔的遗物。“

壮汉粗暴地推开她,检查空荡荡的保险箱和登记表。另一人翻看他们的背包,掏出刘雪的卫生棉条时嫌恶地皱了皱眉。

“走!“壮汉最终挥手放行,但李强注意到他们尾随出了银行。

雪又下了起来,鹅毛般的雪花很快模糊了视线。李强拉着刘雪钻进一家百货商店,穿过拥挤的日用品柜台,从后门溜进小巷。

“甩掉了吗?“刘雪气喘吁吁地问。

李强刚要回答,脑后突然遭到重击。他踉跄着扑倒在雪地里,模糊看到三个黑影围住刘雪。一声闷响,刘雪像破布娃娃一样倒下。

“中国人!钱!外汇!“一个满脸痘疤的青年用生硬中文吼道,同时拽着刘雪的背包。

李强挣扎着爬起来,腹部立刻挨了一脚。他听到肋骨断裂的声音,剧痛让视野发黑。有人翻着他的口袋,找到钱包后发出欢呼。

“刘雪...“他艰难地转头,看到劫匪正撕开刘雪的外套搜索内袋。她脖子上的银链子被扯断,钥匙掉在雪地里。

最瘦小的劫匪突然尖叫:“警察!“三个黑影瞬间消失在巷尾,只留下满地狼藉。

李强爬到刘雪身边。她额头有一道血痕,但呼吸平稳。钱包、备用卢布甚至手套都被抢走了,万幸的是文件还在他贴身的暗袋里。

“钥匙...“刘雪虚弱地指向雪地。

李强在积雪中摸索,手指冻得失去知觉时才找到那把小小的银钥匙。他扶着墙站起来,把钥匙塞进最隐蔽的裤袋:“得找个地方过夜。“

莫扎伊斯克街17号是栋年久失修的公寓楼,门厅的列宁像缺了一只胳膊。地下室入口被杂物堵住,李强搬开发霉的床垫,发现一扇锈迹斑斑的铁门。

钥匙完美契合。门后是个十平米见方的密室:一张行军床,几箱罐头,甚至还有台短波收音机。墙上的地图钉满彩色图钉,标注着中苏边境各个口岸。

“谢尔盖的安全屋。“李强扶着刘雪躺下,找到医药箱给她清理伤口。收音机里正播放着苏联国家交响乐团的演出,穿插着关于“改革与新思维“的社论。

刘雪的伤口包扎好后,李强检查自己的伤势:两根肋骨可能骨裂,后脑勺肿了个鸡蛋大的包。他吞了两片止痛药,开始研究那些文件。

“你看这个。“他指着一份货运清单,“谢尔盖去年经手的卡车数量足够装备一个师,但收货方都是民用单位。“

刘雪凑过来看,发丝扫过李强脸颊:“他用民用指标倒卖军需?“

“不完全是。“李强翻出一封密信,“更像是官方默许的灰色渠道。看这个签名——“

门锁突然转动。李强抄起空酒瓶躲在门后,心脏狂跳。门开了一条缝,塞进一张纸条,然后是钥匙落地的轻响。脚步声渐渐远去。

纸条上只有一行俄文。刘雪翻译道:“明天中午,芬兰车站的列宁像下,带全部文件。单独来。“

一夜无眠。天蒙蒙亮时,李强决定冒险出去找食物和情报。刘雪因为轻微脑震荡还在昏睡,他留下字条和一把小刀,悄悄锁上门。

街上的积雪没过脚踝。李强用最后几卢布买了黑面包和牛奶,顺便打听消息。报亭的老头嘟囔着“中国间谍“和“大清洗“,商店橱窗里的电视机播放着戈尔巴乔夫的讲话,底下滚动字幕提到“整顿非计划外贸“。

返回途中,李强绕道莫扎伊斯克街后面的荒地,突然听到压抑的啜泣声。一个熟悉的身影蜷缩在废弃的拖拉机下——安德烈,谢尔盖的司机,右眼肿得睁不开。

“他们还活着!“安德烈抓住李强的手,“谢尔盖同志被关在列宾诺的疗养院,名义是'保护性拘留'。“他塞给李强一张皱巴巴的地图,“但你们必须今天离开列宁格勒,内务部在搜捕所有中国商人!“

安全屋里,刘雪己经醒了,正用收音机短波波段搜索BBC国际台。听到安德烈带来的消息,他立即开始收拾文件:“我们得去列宾诺。“

“太危险了。“刘雪反对,“先回中国,这些文件足够证明我们的清白——“

“然后呢?“李强打断他,“让谢尔盖当替罪羊?强盛的货和钱怎么办?“t的声音突然哽咽,“雪儿,我们一无所有地回去,等着被周志明生吞活剥吗?“

收音机里传出微弱的英语广播:“...苏联宣布削减对东欧的石油供应...波兰团结工会再次...“

刘雪沉默地掰开黑面包,递给李强一半。他说得对,回去等于认输。但前进,可能是条死路。

中午,李强独自站在芬兰车站的列宁像下。青铜像的基座上刻着“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“,积雪覆盖了字母的凹槽。一个穿铁路制服的老人在扫雪,时不时瞥他一眼。

十二点整,老人走过来,往李强脚下丢了个烟盒。里面是张去列宾诺的车票和一张字条:“17:00到站,问路去'松林'疗养院。谢尔盖在3号楼。“

回安全屋的路上,李强总觉得有人跟踪。他故意绕进一家百货商场,从员工通道溜出,却在后巷撞见两个穿警服的人。幸好他们只是普通巡警,挥手让他走开。

安全屋的门虚掩着。李强心头一紧,摸出小刀缓缓推开门——

刘雪安然无恙,正在炉子上煮罐头汤。屋里多了个背包,装着两套偷来的铁路工作服。

“偷的?“李强挑眉。

“买的。“刘雪微笑,“用你的手表。我留了字条说借用了。“

列宾诺的火车傍晚发车。他们用最后几小时研究地图和文件,确认谢尔盖的贸易网络远比想象的庞大——涉及苏联五个加盟共和国和中国三个省份,年流转货物价值数亿卢布。

“难怪周志明要搞垮我们。“李强沉思,“强盛只是小虾米,他真正要保护的是背后那条大鱼。“

刘雪突然按住他的手:“听。“

收音机里传出杂音间杂的英语:“...中苏经贸联委会突然延期...消息人士称与近期打击走私行动有关...“

下午西点,他们换上铁路制服准备出发。刘雪把头发塞进帽子,脸上抹了煤灰。李强最后一次检查文件藏匿的位置——缝在内衣夹层,即使被捕也不会立即被发现。

锁门时,远处传来警笛声。他们对视一眼,加快脚步钻进小巷。雪又下了起来,很快覆盖了脚印。

前往列宾诺的火车是老式的内燃机车,车厢里挤满了去郊外挖土豆的市民。李强和刘雪缩在最后一节车厢的厕所旁,忍受着尿骚味和寒风。

三小时后,列车在茫茫雪原中的小站停下。站牌上的“列宾诺“几个字母几乎被冰雪覆盖。他们跟着零星乘客下车,立刻被刺骨的寒风打透。

“疗养院在东边两公里。“李强对照地图,“但这么晚可能进不去。“

话音未落,一束强光照过来。他们本能地分开逃跑,李强听到刘雪摔倒在雪地里的声音。他转身想帮忙,却被什么东西击中后膝,跪倒在地。

“中国人?“一个低沉的声音用俄语问。

李强抬头,看到西个穿军大衣的壮汉围住他们。不是警察,不是内务部——军人。领头的蹲下来,用生硬的中文说:“谢尔盖的朋友?“

李强犹豫着点头。那人咧嘴笑了,露出金牙:“终于来了。谢尔盖同志说,再等不到你们,他就要被送去莫斯科审判了。“

军用吉普车在雪原上飞驰。金牙汉子自称米哈伊尔,是谢尔盖在阿富汗战场的老部下。“松林“疗养院实际上是军方监管所,3号楼关着“有背景的问题人物“。

疗养院门口有持枪哨兵,但看到米哈伊尔的证件后立即放行。他们被领进一间暖气过热的办公室,墙上挂着勃列日涅夫的肖像。

门开了,谢尔盖蹒跚着走进来。昔日红光满面的苏联商人现在瘦得颧骨凸出,胡子花白,只有那双灰眼睛还闪着熟悉的光。

“李!刘!“他张开双臂,“我就知道你们会来!“

接下来的谈话持续到深夜。谢尔盖证实了李强的猜测——周志明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,利用中苏贸易壁垒牟取暴利。红羽的崛起威胁到了他们的垄断地位。

“但好消息是,“谢尔盖从茶炊下抽出一份文件,“我的老上级同意继续合作,换种方式。“文件上印着“苏联退伍军人合作社“的字样,是一种半合法的民间贸易组织。

“你们带文件来了?“谢尔盖问。李强拆开内衣夹层,取出那些救命纸页。

谢尔盖快速翻阅,突然停在某页:“就是这个!“他指着某省级领导的签名,“他和周是一伙的,但签了这份合同,就等于承认贸易合法!“

凌晨三点,他们达成计划:李强和刘雪带着谢尔盖的授权书回国,证明强盛贸易的合法性;谢尔盖则通过退伍军人网络恢复供货渠道,甚至争取到用服装换重型机械的配额。

“天亮了再走。“米哈伊尔建议,“今晚有暴风雪。“

他们被安排在客房休息。李强躺在窄床上,听着窗外风雪咆哮,思考着如何用这些文件翻盘。

“太冷了...“刘雪抱着李强的被子,浑身发抖。暖气其实很足,她抖是因为恐惧——刚才米哈伊尔私下告诉她,如果今晚他们没来,谢尔盖明天就会被转送莫斯科的监狱。

李强僵硬地躺着,不敢动弹。刘雪的气息拂过他脖颈,带着茶叶和泪水的咸味。她的手找到他的手,十指紧扣。

“强子,如果这次回不去孩子怎么办?“黑暗中,刘雪的声音轻得像雪落

“别胡说。“李强的呼吸停滞了。刘雪的眼泪滴在他脸上,滚烫。

“在列宁格勒的小巷里,我以为我们要死了。“她继续说,“那时我只有一个念头:真可惜,从没告诉过你...“

李强用一个吻堵住了她后面的话。这个吻带着血锈味和咸泪,笨拙而炽热。窗外,西伯利亚的暴风雪肆虐,而在这个狭小的行军床上,他们终于找到了避风港。

“等强盛重新站起来。“李强在晨曦中说,刘雪的手指缠绕着他。

刘雪微笑:“这算是商业计划?“

“都是。“李强吻她的指尖,“我的人生计划。“

天亮时,米哈伊尔带来好消息:谢尔盖的上司同意提供军用运输机,送他们到中苏边境。作为交换,强盛要优先供应边防部队的冬季装备。

“还有这个。“谢尔盖塞给李强一个信封,“回哈尔滨再打开。“

告别时,这个粗犷的苏联人罕见地红了眼眶:“下次见面,我要喝茅台,伏特加喝腻了!“

军用运输机的噪音震耳欲聋。李强和刘雪挤在货物中间,身上盖着防寒毯。当飞机掠过结冰的黑龙江,进入中国领空时,他们不约而同地长舒一口气。

李强摸出谢尔盖的信封,里面是一张照片:年轻的谢尔盖和几个中国人在莫斯科红场合影,其中一张面孔格外眼熟——是二十多岁的刘建军刘雪的父亲。

“这是...“刘雪瞪大眼睛。

照片背面写着日期:1969年5月。中苏交恶前最后的蜜月期。

“难怪谢尔盖一首特别照顾我们...“李强恍然大悟。

刘雪凝视着父亲年轻的面容,突然明白了什么:“我爸以前反对我们做生意,不是因为看不起个体户,而是他知道这条路有多危险。“

飞机开始下降。透过舷窗,己经能看到满洲里口岸的轮廓。李强握紧刘雪的手:“准备好了吗?回家打仗去。“

刘雪回握,力道坚定:“一起。“


    (http://jyshuba.com/book/HJEJ0E-39.html)

        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jyshuba.com
记忆书吧 我的书架
↑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