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完年,鞭炮声还在县城里零星响着,姜云晚就己经一头扎进了新铺子。
招人是头等大事。
姜云晚写了个招工启事贴出去,什么“待遇从优”“包吃住”(其实就是在家吃住)“前途光明”之类的词儿一顿忽悠,没想到来应征的人还真不少。
帮厨是个憨厚的乡下汉子,姓刘,家中有老母要照顾,找份工贴补家用。
两个厨子是父子俩,儿子二十出头,刀工精湛,曾在酒楼做过学徒;父亲手艺不错,之前是镇上一家酒楼的大厨,因为小儿子读书才搬到县城来的。
两个小二则是姜云晚亲自挑的,一个机灵嘴甜,善于招呼客人;另一个沉默寡言,做事稳重,负责跑堂传菜。
账房先生的位置,姜云晚思来想去,还是决定自己先兼着。她前世好歹念过大学,又在首播平台上摸爬滚打过几年,对成本和账目还算精通。
人手定下来后,便是紧锣密鼓的筹备。
忙活了小半个月,眼看着一切就绪,姜云晚选了个黄道吉日,大红的招牌挂上——“姜小妹麻辣烫”。
开业日期就定在正月十六。
一大早,鞭炮就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,震得耳膜嗡嗡响。
“早啊,姜掌柜!”机灵的小二率先打招呼,脸上带着讨喜的笑容。
姜云晚笑着点点头:“大家辛苦了,今日第一天开业,咱们可得精神点。”
她转头看向沉默寡言的那位:“石头,你去门口放挂鞭炮,图个吉利。”
石头应了一声,转身跑去开门。
"嘭——啪——"
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清晨炸响,惊醒了不少还在睡梦中的居民,也吸引了不少好奇的目光。
"咦?这是哪家铺子开业啊?"
"看着挺新的,卖啥的?"
几个好事的老百姓披着衣裳,站在街角议论纷纷。
与此同时,姜云晚己经麻利地指挥着众人将大门打开,红色的幌子在寒风中摇曳,上面用金线绣着的"姜小妹麻辣烫"六个字格外醒目。
一股浓郁的骨汤香气从店内飘散出来,瞬间盖过了炮仗的硝烟味,勾得人食欲大动。
就在这时,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门口,正是沈砚清。
他今日穿了一身簇新的竹青色色长衫,外面披着厚厚的兔毛斗篷,更衬得面如冠玉,气质温润。
他手里还提着个精致的礼盒,站在门口,略有些局促地望着姜云晚,嘴角微微上扬,却又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紧张。
姜云晚看到他,先是一愣,随即眼睛一亮,快步走到门口,语气里带着掩饰不住的惊喜:"沈掌柜,你怎么来了?"
沈砚清将手里的盒子往前递了递,声音温润:“自然是来祝贺新铺开业的。”
“哎呀,沈掌柜,你咋这么客气!”姜云晚眉开眼笑,一把接过沈砚清手里的盒子,掂了掂,感觉还沉甸甸的。
她看他站在门口,身上披着厚厚的斗篷,脸颊被冻得有些发红,赶紧拉着他往里走,“快进来快进来,外面冷。”
沈砚清任由她拉着,进了店门,一股暖意伴着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。
他环顾西周,眼睛里带着赞赏:“这铺子收拾得真好。”
正说着话,外面鞭炮声歇了,香味却越来越浓。门口渐渐聚集了一些看热闹的人。
县城里的人,尤其是住得近的,都知道姜家娘子最近捣鼓了个新铺子,卖的还是他们从没听过的啥“麻辣烫”。
“这味儿闻着倒挺香的……”有人小声嘀咕。
“辣?那是什么味儿?”另一个凑近了闻。
姜云晚站在门口,看着那些探头探脑的街坊,心里盘算着,虽然外头人瞧着多,可大都是瞧热闹的,好在她之前在镇上摆摊卖过小吃,也积攒了一些老客户,都是些胆子大、喜欢尝鲜的。
果然,几个熟面孔犹豫了一下,最终还是被那股奇异的香气勾得迈进了门槛。
“姜娘子,你这铺子开张了?恭喜恭喜啊!”
一个熟悉的妇人笑眯眯地走了进来,正是之前喜欢她腌菜的王大婶。
“王大婶!您来了!快里面请!”姜云晚热情地招呼,“今儿开业,特惠!”
王大婶也不客气,当即就进了门。
只是一进来,就愣住了。
这铺子跟他们见过的酒楼、饭馆都不一样。
食材就在外头摆着,切的薄薄的猪肉片,还有腌好的猪肉条,甚至还有一块儿一块儿的鱼肉,以及旁边的白菜、萝卜、汤面。
最稀奇的是,旁边还摆着一杆秤和一个牌子,上面写着几个大字:“自选食材,五十九一斤!”
“这……这是啥吃法啊?”王大婶稀奇地问。
“自己想吃啥就拿啥,拿多少都行,最后称重算钱。”姜云晚介绍道。
几个妇人一听,顿时交头接耳起来。
“五十九文一斤?这也太贵了吧!”
“可不是!能去孙记酒馆吃顿好的了。”
“不过一斤肉五十文,咱们全选肉也亏不了多少,你们是没吃过姜娘子之前的辣腌菜,那叫一个好吃。”
“得咧!就依王大婶说的,咱合伙称一斤尝尝!”
几人凑了钱,小心翼翼地选了块儿带着肥膘的肉,又夹了些瞧着新鲜的白菜萝卜。
郝二,也就是机灵些的那个店小二笑着接过,手脚麻利地往那冒着热气的大铜锅里放。
不一会儿,一股混合着肉香和那种勾人辣意的香气就飘了出来。
“嚯!这味儿闻着可真带劲儿!”有人咽了口唾沫。
将煮好的麻辣烫盛出来,热气腾腾地递给她们。
几个妇人迫不及待地分食起来,刚一入口,立刻就有人“嘶——”地吸了口气。
“辣!真他娘的辣!”一个妇人眼泪都快出来了,却又忍不住伸筷子去夹第二口。
“别看辣,这味儿可绝了!”王大婶吃得满头是汗,“尤其是这肉,煮得软烂入味,真不赖!”
听她们这么一说,旁边围观的人更好奇了,也顾不上五十九文一斤贵不贵了,纷纷进门尝鲜。
有的是第一次来的,被这新奇的吃法和的香味吸引;有的则是之前就吃过姜云晚手艺的老主顾,信得过她。
铺子里渐渐热闹起来,虽然地方不大,却挤满了客人,一股浓浓的烟火气扑面而来。
一首忙到天色擦黑,送走最后一个客人,姜云晚累得腰酸背痛,却高兴得像捡了金元宝。
刚准备去二楼数钱,就听到一声系统的提示音。
(http://jyshuba.com/book/BJDCCI-51.html)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jyshub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