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依穿越到大幽之后,第一次穿上短打,露出了胳膊和小腿,重新感受到了短袖带来的快乐。
赵以升的双手上已经满是泥土,但他浑不介意,招呼着几个壮实的村民帮着把水车底座架到水流比较湍急的地方。
牛大喜光着脚在一旁玩水,感受着无污染水质的美好。
“白衣,快过来看看,这个地方合不合适?”
吴依过去调整了水车的方向,带着另一队人选定了对应的位置让他们挖渠。
前前后后花了半日,又是用石头垒又是用沙袋固定,水车底座才算是在河道里站稳了。
水渠也按吴依规划的路线挖好了。
只等着水车的主体安装好,就能知道是否成功了。
水车的主体是像摩天轮那样的一个大圆盘,因为是第一次尝试,所以做得比较简单,只有八个分支,配了八个拨水的斜片和八个盛水的容器,但为了牢固耐用,都是选的上好的木头,仍然非常重。
赵以升叫了更多的村民帮忙,一排人站在河道上方把水流速度挡下来,另一群人则喊着号子把主体架在了底座上。
赵以升对好机关之后,又敲敲打打了好一阵,总算是把第一架水车安好了。
“都散开,水车试水了。”
所有人上岸后,都目不转睛地盯着水车。
吴依也不例外,这可是她参与制造的工具,付出了心力,自然希望有一个好的结果。
河道里的水冲到水车的拨片上,顺着进到盛水的容器里,容器又借着水流的冲击力带动着水车旋转,在升在半空时因为引力的关系,将水倒出,落到水渠里,顺着水渠流向田地。
第一个容器里的水倒出来时,大家只是惊呼了一下,觉得神奇,却不能保证不出问题。
直到过了十来分钟,水车已经转动了好几圈,河水通过水渠流进了田地,所有人才大声欢呼起来。
“成了!成了!”
赵以升哇哇大叫着,跳进河里不停拍打着河水,高兴得像个孩子。
村民们顺着水渠在田地与河道间来来回回不停地跑着、笑着,欢喜得不得了。
“吴大人,这水车真好,有了它就不用辛苦担水了。”
“是啊,能省下不少力气。”
满脸皱纹的老头子感叹:“挑水要费很大力气,我原本打算明年不再种地的,如今看来,还能再折腾两年。”
“哈哈哈哈......”
......
赵以升极为满足,视线就没从水车上离开过。
他拉着吴依坐在岸边,把脚泡进水里,神色极为放松地说:“白衣,我也是农户出身,家里为了供我读书,种了不少地,有自家的,还去帮别人种,就只为了多挣几文钱。”
“种庄稼累啊,播种、育苗、浇水、施肥、捉虫、收割......哪一样都费时费力,特别是浇水,每年都要磨破一家人肩膀上的皮。”
“我的三个姐姐都嫁得晚,为的就是多在家里干几年农活,多挣点银子供我读书,我爹娘也老得比其他人快,因为劳累带了满身的病痛。”
“我高中那年,我爹死了,累死的。平时咳嗽一声或者是哪里痛他从不去医馆,都是强撑过去,我考中了,他一直奔着的事也就了了,心气也跟着散了。”
“我进工部,一是志趣使然,二是总想着能不能造出些什么东西,让庄稼人不那么累。”
赵以升语气平常,吴依却听得红了眼眶,不知要如何安慰他。
“瞧你,怎的像个姑娘一样,这么容易哭?”赵以升踩了几脚水,长长吐出一口气,“幸好有你,这水车一做出来,庄稼人至少能省一半的力气,白衣,谢谢你。”
吴依只觉得眼眶还在泛着热意,今天的事对她来说也是陌生的体验,在付出努力和心血后获得成功,还能帮到别人,这样巨大的成就感也是她从未有过的。
“赵大人,以后,我们一定能造出更多更好的东西来,让百姓安居乐业,让种地,成为一件开心的事!”
“正是,希望有那么一天。”
“咕~”
“咕咕——”
饥饿的鸣叫声同时响起,两人相视一笑站起来,拍了拍衣服上的泥,打算回工部。
“两位大人,先别走,去我家里吃饭吧。我拌了鲜野菜。”
“去我家,我蒸了鸡蛋,特意为你们蒸的。”
“我家有鱼!”
......
二人被热情的村民们围着,根本脱不了身。
吴依牢记着现代公仆是不能拿人民群众一针一线,不能吃人民群众一粥一饭,连连推拒着。
没想到赵以升很快就被热情给拿下了,乐呵呵地答应了那家蒸了鸡蛋的,已经跟在那人身后走了。
吴依追上去,低声耳语:“赵大人,这样不好吧,怎么能在村民家里吃饭呢?”
“这是村长,朝廷每年是发了二两银子的俸?的,去他家吃饭不算是占百姓的便宜。”
村长是个四十几岁的大叔,豪爽健谈,一路上说了不少感激的话,直把二人夸得天上有、地上无,饶是吴依脸皮厚都有些承受不住。
村长家人丁旺,小小的院子被挤得满满当当,他的几个孙辈一见吴依就眼睛发亮,想靠过来又不太敢,就这么把人望着。
“这是怎么了?是不是想问我问题?”吴依是很喜欢孩子的,“你们想问什么都可以。”
“大人,你是天上来的菩萨吗?”
吴依哭笑不得:“我不是,我也是一个人。”
“那你怎么能想出那么好的东西?”
“嗯,因为我读了很多书,所以就想出来了。”
“读书这么有用哇?”
“当然了,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嘛。”
“颜如玉是什么?”
吴依蓦地打住话头,不好意思地看向赵以升。
这个要怎么解释呢?似乎不应该跟这么小的孩子说这个。
“吴大人的意思就是说,书里有很多好东西,多看书能变得更加聪明。”赵以升打了岔,“好了,吃饭。”
吴依冲孩子们笑笑,问起些上树掏鸟蛋的趣事,把话题略了过去。
乡野里的孩子如果要读书,估计家人会像赵大人的爹娘姐姐一样,辛苦很多吧。
若是在大幽朝也能实现义务教育就好了。
(http://jyshuba.com/book/FIC0AE-42.html)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我们会尽快处理.举报后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jyshuba.com